close

  數月以來的討論,讓師大夜市的爭議愈顯清晰,各界認定兩年內投入數千萬行銷費用,一手推動師大一帶觀光活動的政府,應為一連串的骨牌效應負責──商店倍增,排擠原生特色老店;巷弄文化死亡,商圈怪獸大舉自商業區侵入鄰近住宅區,破壞地景與環境。主持師大社區專案的台北市副市長陳雄文直言不諱指出,「值得保留的店家都走了,原本想要保存的巷弄文化,已變成夜市文化。」


  市府不分業種與時間順序砍下依法行政的第一刀,極為少數的商店急忙現身呼救,前一年登上政府觀光文宣手冊成為台灣之光,而今卻成地方首惡;自全台各大夜市來此設立分店的新來商家,同樣抱怨受市府2010年將師大列入樞紐商圈、2011年將原公車站牌「師大一」改為「師大夜市」的誤導,錯將「生活街區」當成觀光夜市,瞬間成為侵害住宅區、毀滅綠巷的破壞份子。


  當老店幾乎消失殆盡後,我們必須面對這個事實──師大巷間發生的爭議,絕非都市規畫的歷史共業,實是一場觀光浩劫。然而,觀光不是原罪。許多國家的觀光開發計畫中,皆將評估觀光帶給環境的影響視為要務。環境影響評估作業(EIA)需進行一系列操作化的檢驗項目,評估觀光帶來的效益,經地方審議後實行,且仍需持續進行環境稽查,監測環境變化。以百慕達群島為例,為控制觀光帶來的損害以及維護島上風貌,政府決定凍結新建築物的興建長達八年,並禁止懸掛霓虹燈或廣告招牌。八零年代以來,全球觀光業的關鍵課題之一就是避免觀光帶來的負面影響,過度剝削觀光資源,毀壞地方風格和文化。然而,現在師大巷弄內,我們已然失去原有特性,空間上,綠蔭遮天的巷道多數淪陷,短短一年內,整條巷子的庭院住宅,遭穿牆鑿壁為危樓,只為觀光客搖身成繁華擁擠的商店街。


  即便至此,仍希望喚起社會大眾的記憶,回顧這場災難的起點。一開始政府宣傳師大一帶的人文特色,包裝為「康青龍生活街區」,便已定義此處的價值為傳統文教居民生活空間,強調長居於此以日常生活實踐、型塑地方風格的居民獨特性,以此建立巷弄文化的描述。巷弄文化與均質化的大眾觀光有別,強調在地生活風格與文化支撐所成的日常地景,透過一整套的例行實踐得到家的歸屬,居民正是巷弄間的珍貴資產。


  一旦長期經營的生活環境遭到全面性的破壞,將造成在地人流失,文化不存、風格不再。失去風格的文化觀光,則淪為下一個複製自全台各大夜市的師大夜市。李維史陀曾說:我能瞭解旅遊書籍中的種種假象受人熱愛的原因,這些著作創造一些應該存在,但事實上早已不存在的幻象。」而今,我們還在,需要幫助。抗議的背後,有著如此卑微的祈求:文化不該是主題公園、造鎮計畫,勿以觀光為名,隨意毀棄。


  同時,期待社會深刻反問,是否應任由粗糙的觀光行銷操作,讓這塊土地失去近百年來積累而成的文教居民生活聚落?任由原本小品乾淨的街景空間淪為五分埔?我們是否有能力,透過師大居民的抗議,反省越見同質的擬仿空間(譬如,相似度極高的全台老街)扼殺城市的多元性?當郝市府在商家抗議後,決定以集點制取代有效率的依法行政,即是漠視與生活脫節的龐大觀光活動侵害在地文化與住宅空間,驅趕長居巷內的文教居民,默許住宅區遭外來夜市侵佔,其草率決策更應當激起台北市全體市民的注意──你家,即將假觀光之名,成為下一個師大夜市。

 

 

 

 

 

為了讓在地人的聲音能傳達至外界,歡迎在地居民 商家或者在師大一帶生活的朋友,利用這個部落格表達自己的觀察。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ShidaAre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