來源:台北市都發局


一、計畫緣起
        為延續本府塑造人本環境政策及本局已完成之「臺北市既有市區道路景觀及人本環境改善綱要計畫」,本局將以標榜具備國際視野之臺北市大學城為願景,從人本環 境面向檢討市區內各大學校區與周邊街區環境之課題,擬定適宜改善之策略及原則,提昇環境友善及宜居,打造臺北市成為人本城市及文化城市。


二、計畫目標
        研擬臺北市大學城生活街區人本環境改善策略及示範點規劃設計,進行實質的都市空間改造,期能有效達成以下之計畫目標:
(一)改善本市大學校園周邊環境景觀,強化校園、社區、商業街道之界面,帶動校園周邊的區域發展。
(二)探討臺北市大學周邊空間發展特性及課題,形塑大學城生活街區之特色。
(三)整體規劃通學步道、人行道及通勤通學自行車道系統,塑造人本環境。
(四)增加大學校園周邊街道綠覆率,降低都市熱島效應。


三、計畫範圍
        本市大學校區分布於市中心區及市郊區,由於環境發展形式及師生通勤通學模式不同,將分為兩階段執行,本年度進行第一階段係以市中心區域之15個校區周邊生 活街區為計畫範圍(位於中正區、中山區、大安區、萬華區及信義區),需調查分析現況課題,研擬改善策略,並依研究調查成果提出改善地區優先順序,及針對優 先改善地區選出2~4處策略點進行初步設計。

 
四、整體規劃構想及改善策略
        由於大學不同於中小學,大學對於社會及周邊都市環境應有更多的責任,應加強思考如何彰顯大學引領社區,積極改善生活街區環境。因此校方參與意願的積極度,將是本案成功的第一步,包含以下策略:
(一)透過徵詢校方之意願,作為改善優先順序之要素。
(二)與教育部協商將校區周邊人本環境改善列入大學評鑑重點之一,以提高校方參與意願。
(三)規劃過程中應引入參與式設計方式,讓校方對周邊社區釋出善意,並強化大學生對社會的責任感。
(四)以綠生活圈、TOD及亮綠校顏概念為基礎,改善大學周邊步行及自行車行環境、提昇校區與周邊社區景觀之整體性,以打造大學城優質生活圈。
        改善之構想包含:
(一)營造舒適的人行空間
串連大眾運輸場站,營造舒適的人行及自行車行路網,對師生及周邊社區居民提供更多行走、休憩、駐足、活動的空間。並搭配規劃建置通學及通勤自行車道。
(二)規劃交通寧靜區
對於校園周邊具有交通安全虞慮之巷道,協調校方及社區溝通相關停車、車輛穿越等課題,劃設交通寧靜區。

(三)商業街區環境改造
大學校園由於學生消費人口眾多,周邊多有購物消費集中之街道為學生上課外主要活動地點,如實踐大學與大直商圈、臺灣大學與公館商圈/溫州商圈、臺灣師範大學與師大夜市等,應配合進行人本環境改善。

(四)加強校園與社區開放空間之串連
藉由改善校園圍牆通透性或圍牆拆除、街角空間利用、人本街道之營造,增加開放空間規模及串連度。

(五)強化景觀及生態
透過開放空間景觀及生態之強化,如增加綠帶綠蔭、打造雨水街道等,以達到提昇生態多樣性、降低熱島效應之成效。
(六)提昇區域自明性及街區活力
結合校園及周邊在地特色,打造校門口、圍牆、節點空間之特色景觀,以提升大學城生活街區之自明性,並結合以學校特色科系為潛在資源,促進學生及社區推動街區活動,打造大學城社區活力及魅力。



五、辦理情形
本案於101年2月辦理公告上網招標作業,3月20日決標,5月3日專家座談,5月29日期初審查,6月中進行第2次專家座談,因應暑期調查展延,擬11月初期中報告審查,101年底結案。



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ShidaAre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