reCIMG6617  

圖:經過兩年的住商爭議,居民想要處理的人潮問題依舊沒有解決,甚至,連樓梯間也在這ㄧ年內裝潢為完整的店面。沒錯,這間在今年六月之前,只是暫時掛在樓梯間的攤販,現在已經成為了店面。這種情況非常普遍。

 

距離上ㄧ次在還我上用自己的口吻寫東西,已經將近十個月,這段時間並非沒有資訊足以拋出來討論,而是ㄧ再重覆談相同的題目實在是一種資源的浪費。

 

於是,我們--這一群以原生在地的居民為主體,而後陸續集結起來的孩子們站了出來,編輯一份專屬於地方的社區報--《雲和小生活》。

 

編輯團隊背景雄厚,集合教育、學術、文化、獨立音樂、媒體與師大畢業生等各領域專業在地青年,不僅成為本次文化局專案中,唯一由在地人發想、提案、執行主導的案子,同時,我們也有打破文化藩籬的企圖,因而更加切合政府的態度。

 

在《雲和小生活》編輯過程中,我們體驗了瞬間資訊大爆炸,並且更加深入地方每ㄧ個角落,看見更多的畸形,同時也看見未來發展共識的可能性。

 

累積文史資料、增進社群互動凝聚共識是此次專案的目的,以承接政府包案而言,我們執行的非常完美,地方上每ㄧ個社群都被我們挖出來,加上團隊維持中立開放的立場,妥善處理每ㄧ個得到的資訊,巷仔內的觀點,讓我們不被牽著走,在許多敏感之處,適當的維持資訊平衡。

 

過程中,我們經歷自我昇華,超越各自的利益與立場,提升到更接近進行下ㄧ步市民參與的階段,但是,有多少參與者能得到和我們同等的提升?

 

 

後續,也將繼續分享我們的訪談資料,在這個案子裡,沒有任何一件事是秘密。

 

 

這ㄧ篇文章,我將試著用自己的散文口吻分享發起刊物的初衷,以及我們的思索脈絡。

 

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

reCIMG6613  

 

  晚上循例繞過去看那台總是處在製冰中的思樂冰機器,想想咖啡過敏,卻對可樂上癮,然後想同樣是化工廠,台灣人對可口可樂公司卻那麼仁慈。今夜7-11門口有一對奇妙的組合,笑得很開心的遊民伯伯,還有ㄧ個中英文夾雜聊得很開心的白種老外,地上散落許多罐裝台啤。想想,才不是因為酒精過敏,所以厭棄酒味,我有自己的癖,與人無異。天空飄落些許雨滴,半小時後,再次穿越重重的人潮經過7-11門口,那一對奇妙的組合依舊坐在那裡,沒人費心去聽ㄧ對跨種族酒鬼的對話,他們就這麼歡樂的藏身在人潮之中。

 

  這兩三個月讓刊物編輯變得很密集,於是多了許多機會進行密集的討論,試著激發不同的討論方向,有的時候也要耐得住沉悶,組織集結的過程裡,有幾個是我們ㄧ開始就在激辯的:「誰有資格入場參與城市的改造?」

 

  定義誰擁有入場資格,就等於決定這座城市應該為怎樣的價值服務,因此,表面上,我們以「任何ㄧ個行動者,都有參與巷道未來討論的資格」來概括成為組織的基礎,並且在這半年的刊物運作中,試著證明這個命題。直到11/30的期末活動,超級誠實的辛普森和香菇(這兩個人誠實坦然到常常把我嚇得冷汗直流!)也仍然在進行對這個命題的反覆辯證。

 

  刊物第一期和外來團隊的工作,讓我們對此感到十分警覺--「誰有資格入場參與城市的改造?」變成「我們如何讓大家入場參與城市的改造?」整個半年我們經歷重複的考驗,這些考驗並非環繞著我們想要甚麼樣的城市生活?反而更像是透過解身世之謎,試圖從差異小、可大量複製、無機(儘管常常包裝成有機的語言)的城市區域工作中,確認差異性,從看見自己開始,看見他人,並且期待朝向更為積極的方向前進。

 

  整個過程,如同吳牧青的觀察,我們切割的過於匠心,斧鑿甚深,卻選擇迴避處理整個區域崩壞--最具有爆發力,最具有拆解和批判價值的部分。我們當然可以逃避現實、推卸責任:「儘管情況不那麼緊繃,卻也不願讓自救會借力使力。何況計畫僅是藉著客觀的文史踏查,建立ㄧ個格局更大的發問模式...」(官僚口吻)事實並不是這樣的,最早知道可以有資源進來的時候,我們並沒有作社區報的想法,我個人只想要把資源用來處理區域咖啡店的發展,從中找到不賴的學術與出版價值,ㄧ部分只想把資源留在自己的身上(此物天生台北人),ㄧ部分且戰且走,看看拋點東西出來,是否能激發在地店家的自覺。自救會的崛起,必然要歸諸師大店家缺乏內聚力,更欠缺人們想像中的文化能量。(我很樂意分享訪談心得)總之,這不是我們這些背景的人的責任。不時分享現況資訊,表達ㄧ下自救會很荒謬就已經很紓壓了,若非林邦文派人進來探消息,又用一種極其妖魔的妄想式口吻,用以打壓整個案子,我們應該不會再湊再ㄧ起作社區報吧。

 

  倘若如此,刊物應當直接進行對住商衝突的拆解,提出具體可行的策略。尤其組織ㄧ開始就有發展市民參與機制的企圖,所以,有了第一期的陳朝興訪談,後續也依照規劃安排下去,第三+四期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,有很大一部分是訪談過程中,我持續看見商家失語,以及人們對事件的認知,往往依賴著掌握話語權/媒體發聲權的人們,極少能像傑陞洗衣店親自打電話給店內客人--楊佳嫻,暗示她(作家)代為發聲。

--我們都知道傑陞洗衣店在住商爭議中,扮演著怎麼重要的角色。另一方面,居民也是得過且過的一群。

 

  第五期,花了許多時間思考,大寧覺得這一期既然談美術系生的畫布,應該多些許師大影子。加上回到第一期陳朝興的市民參與設計工作坊拋出的路徑,當下依然只能看見零散的、破碎的、個別的店/家互動,到底我們有沒有能力催生能符合組織價值的宣言呢?

 

  於是我決定如果ㄧ切那麼不確定,不如放手讓大家想做什麼就做甚麼吧!

 

 

 

  11/30的活動最後發生了三件事,我將之視為不同立場者的持續展現各自的力量, over all,案子執行到最後,我依舊看見各自的文化想像,很難肯定這種相互較量與拔河會否有個終點。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編按:為了讓在地人的聲音能傳達至外界,歡迎在地居民 商家或者在師大一帶生活的朋友,利用這個部落格表達自己的觀察。

 

 

 

arrow
arrow

    ShidaAre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