來源:人籟論辨 第10112期
師大巷弄生活的昔與今
師大商圈的住商對立,僵持已近一年,一處商攤匯聚之地,生活與生計之間,究竟如何有個道理?在判定生死之前,且先喚醒一些被遺忘的歲月……
消滅之前,請先憶起身世
過 去一年,在師大居民抗議商圈擴大的事件中,巷弄文化/夜市文化、原生在地/外來殖民始終是多方攻防的焦點,不同陣營祭出截然不同的論述腳本,然而,對地方發展的一知半解、含糊挪用,造成了住商雙方的各自僵持,居民的行動訴求更從商圈擴張,轉為按圖建造城市標準樣貌的聖戰。
事實上,發生商業 大規模進犯純住宅區巷弄的區域,主要在師大路東側,也是抗爭行動的主體;而住商拉扯最激烈的戰場,卻是以日常生活服務機能為主的師大路西側。當中被稱為 「異國美食街」的浦城街13巷,成為台北市政府第一個裁罰的區域,隨而引發互不相退的住商對立。要理解長達一年的住商對立,首先必須讀懂這條窄短卻歷史長遠的巷子。
小巷開店,其來有自
在都市計畫圖表上,浦城街13巷為第三種類住宅區,巷寬5.45米,若依照七○年代修訂的都市計畫法,此巷無法作為任何一種商辦營業使用。但是,這條巷子其實是發展近六十年的典型住商混合聚落,長期提供地方各式餐飲與零售服務。
早先浦城街13巷曾有過多家自助餐、早餐店、米舖、雜貨店、影印室、銀樓、藥局、撞球館……除了服務地方多年的開元飯店、一元自助餐,民國46年由老一輩文化人丁滌生開設的「中外新聞聯合資料社」,更曾是最知名的店家。
從 自助餐街、早餐街,到外籍人口增加後形成異國美食聚落,浦城街13巷數十年來的發展,見證周圍庶民飲食風格的流變。隨城市幾度整型,建築型態更新,此巷仍保有起厝時一樓即設為店鋪的建築;部分原生住戶也維持提供地方服務的營生模式;此外,亦有超過五十年的舊式店鋪,隨時代變遷轉型為咖啡店。
然而,在理想城市藍圖中,他們全數淪為違法商家,被迫流離。
夜市雖變遷,原型仍可尋
敦促執法的聲音,暫未有鬆動跡象。然而,在埋葬「師大夜市」之前,我們至少該先好好認識:到底什麼是師大夜市?
五十年前,浦城街13巷巷口正是以違建露店為主的老龍泉牛肉麵街;三十年前,入夜後此處便聚集著彈珠檯、撈金魚、小吃等流動攤販,即為師大夜市的原型。
早 年師大夜市是沿著現今的師大路發展,經政府多次掃蕩、驅離,闢成了道路與公園。如今,在師大路39巷內仍能找到部分攤販痕跡;而師大路以西的一整排餐飲 店,原本則是各式川菜館、快炒店、小吃店;走進靠羅斯福路口的周遭巷弄,亦能尋見數十戶鐵皮違章,這類建物正是師大夜市最早的棲身之所,至今仍有部分商販 於此營生,可說是保存最完整的活遺跡。
「店」與「家」為互生演變
師 大路的西側以庶民飲食、在地商家為特色;而東側除了尾端的龍泉市場與師大路39巷,則多為零售商家。影響西側成為飲食聚落的原因,不只是兩側顯著的租價落差,同時反映西側的住民結構中,不乏落地數十年,仍依賴土地謀生的居民。「店」與「家」之間,具有比消費關係更緊密的連結。
浦城街13巷除 了維持早年便宜大碗的服務特徵,並隨時代轉型為以平價料理為主的異國美食聚落;緊臨公園的川菜館、快炒店,搖身變為日式火鍋店、社區型的小酒吧、美式漢堡 店……不變的是師大路西側為地方日常服務的使用模式,而飲食口味的轉變,應被理解為城市空間的有機更新,甚且,暗示城市移民運動的擴展。近年來,師大 路以西不僅新建案一一落成,住民結構出現不容漠視的更新──除了外籍人口的進駐,也包括小豪宅內的新貴移民。
於是,事情就這麼發生了。當師大路以東的在地居民,為求近年過度擴張的服飾餐飲商家全數退出巷弄發出怒吼,而師大路以西的新貴移民則趁勢而起,針對浦城街13巷在內的商家,發動一家不留、淨化師大公園的全面清掃行動。
法規邏輯扭曲空間意義
借力於欠缺時間與地方性概念的現代法規,師大路以西的新貴移民創造出一套侵蝕地景的語言,否定社會長年形塑而成的空間,植入精心編撰的策略,美化半世紀來不斷上演的空間鬥爭。
他們將經歷剷平鐵皮違建、驅離流動攤販、青少年持續聚集、音樂表演廣場的師大公園,生硬地詮釋為寧靜的社區公共設施;而服務地方已久的市集聚落,進一步遭醜化為迫害鄰里的外來商客。
由對抗商圈擴張而起的運動,轉而成為追求標準化的現代城市風格,隨之引發里長、在地商家、地主、師大路西側居民、師大師生,以及長賴此巷活動的外籍人士,紛紛以不同形式挺身維護這片特殊的異質地景,發起一連串抗爭,頻向外界喊話。
其 中,假日市集「週末狂潮」的召集人張心,以浦城街13巷居民的身分,力陳在自家經營文創事業是榮耀家族、帶動經濟,以此對抗新貴移民的論述──堅持依照都市計畫圖表,重新打造住宅環境。此間形成的種種衝突,無不精巧地描繪該巷不同於周遭的獨特區位,並揭櫫巷內形成離散社群聚集處的事實,及其背後的複雜糾結。
公權力不只是裁罰機器
北市府試圖使用法規的剛性、統一標準,解決師大一帶商業過度擴張的問題,卻由師大路西側開刀,消滅浦城街13巷。違背常理的治理順序,不僅放任師大路東側失控發展、吞噬地方特性,選擇性地抹去西側貌似落後老舊的地方紋理與文化特徵,造成住商難以彌補的衝突。
不容否認,過去師大夜市的主要範圍正位於師大路西側,而今日所見的在地飲食聚落,實為承繼該片土地一貫的使用模式,不應草率簡化為商圈擴大的結果,而遺忘發展超過半世紀的身世。
公權力得到介入師大巷弄的商業發展的兵符,應用以協助恢復原有的店/家平衡生態,遷出欠缺地方依附性的外來產業,而非掩蓋巷弄中的發展痕跡。如何有效維護地方異質性,以更有活力的方式整合現代都市計畫與舊有市集的衝突,正考驗著北市府的治理智慧。
相關資料:
1.聯合報,2012/3/20,嚴管下留師大商圈 200住戶連署。(自治會主要成員與連署者皆為古莊里民。)
2.台灣醒報,2012/2/19,師大夜市恐消失 師大學生有意見。(新聞中的師大夜市實指浦城街13巷為主的異國美食街。)
3.中國時報,2012/2/24,師大商圈「公休」學生嘆沒飯吃。(新聞中學生吃飯與生活的空間即指浦城街13巷。)
4.中國時報,2012/7/31,師大商圈高懸文革布條 掛五星旗。(古莊里租客不滿自救會迫害在地老商家。)
5.ETtoday,2012/8/11,「反假鄰居、真迫害」 師大Roxy餐廳首次掛布條反擊。(抗議商家同為古莊里將近二十年老商家。)
6.美籍在台人士Alexander Flenniken (馮利凱)因長期活動的浦城街13巷遭遇整肅,拍攝紀錄片《再見了,夜市,再見》,紀錄此處庶民飲食生活展現的活力。
7.古莊里劉克男認為古莊里不應被納入師大商圈與東邊兩里混為一談,更不屬於商圈擴大範圍:「古莊里、古風里及龍泉里,被大家合稱「師大三里」,不過我不承認。 師大商圈以師大路為界,人潮較多的東邊分屬古風里和龍泉里;擁有水準書局、異國美食街的西邊,則是我們古莊里的範圍。雖然這三個里都位在師大商圈,但居民的居住品質差得可多了。 這五年,師大商圈擴展得很快,市府也把這裡當成旅遊景點,大力推廣,去年還想在古莊公園設置英文導覽牌。我聽到這個消息後,第一個跳出來反對,還好市府後來從善如流,古莊里才能保有幽靜的環境。」(中時雜誌,2012/3,師大困境郝難解)
古莊里長對浦城街十三巷住商混合之狀況的描述:「當地住戶的心聲不止一種,從小住在師大校園後方的劉克男指出,浦城街以前就是很熱鬧的老街,以前師大夜間部的學生都從這裡上下課,比目前大家認知的師大夜市更早繁榮。」(中國時報,2012/2/21,商家登門 師大自救會長報案)
8.師大學生對師大三里里民自救會反對古莊里內老市集聚落的觀察:「我在師大商圈生活了五年,從未覺得異國特色或藝文主題的店面(以餐廳為多數)為我帶來甚麼困擾。絕大多數的店家都恪守本份地早在晚上十點、人們就寢前早早 打烊;少數餐廳雖在深夜繼續營業,但我也從沒見聞過那些居民聲稱的嘈雜擾攘、油煙瀰漫的光景。走遍全台十多個商圈與夜市,師大夜市的秩序與其他地方別無二 致,論安份守己,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師大商圈的發展已超過半個世紀,現代商圈的樣貌也至少可回溯至二十年前。換句話說,這些居民口中「破壞環境」的商圈形態早在二十年前就已形成,可如今,他們聲稱過去十九年無怨無尤隱忍的居住環境,直到今年、此時此刻才忍無可忍地大鳴大放?」
(古琛,別鬧了,師大商圈的少數居民)
延伸閱讀:
[資料]生活在師大工作坊-「空間的記憶──浦城街13巷與師大夜市的輓歌」。
[訊息]生活在師大工作坊-「空間的記憶──浦城街13巷與師大夜市的輓歌」
編按:為讓在地人的聲音妥善傳達,歡迎在地居民、 商家或者在師大一帶生活的朋友,利用這個部落格表達自己的觀察。
留言列表